|
【佛山陶瓷网】广船国际荔湾出坞最后一艘船 百年老船坞将光荣退休 |
【guoji】2017-11-3发表: 广船国际荔湾出坞最后一艘船 百年老船坞将光荣退休 大洋网讯11月1日,广船国际为瑞典stena航运公司建造的50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a型13号船在荔湾厂区出坞,这是广船国际荔湾出坞的最后一艘船,标志着这个百年船坞将退出历史舞台。2017年 广船国际荔湾出坞最后一艘船 百年老船坞将光荣退休大洋网讯 11月1日,广船国际为瑞典stena航运公司建造的50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a型13号船在荔湾厂区出坞,这是广船国际荔湾出坞的最后一艘船,标志着这个百年船坞将退出历史舞台。 2017年11月1日,广船国际荔湾厂区最后一艘新船出坞。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钟伟摄 工作人员在即将退休的百年老船乌前留影。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通讯员钟伟 摄 广船荔湾厂区的旧厂房。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百年船坞的前世今生 “说起这个船坞,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广船国际的员工介绍说,据《广船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在珠江西岸,现广船国际西部厂区的船坞附近曾有一个小泥坞,由清朝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专门修造水师木船,辛亥革命爆发后随之荒废。 缘起“广南船坞” 直至1914年,爱国侨商谭礼庭在广州南石头西岸租购地370亩,建设广南船坞。1915年冬建成了2座船坞:一座长76.2米,宽18.3米,深4.6米。一座长54.9米,宽12.2米,深4.3米。 1915年冬季,广南船坞第一艘1000吨(木壳)轮船“南和”号下水,与陆续建成的第二艘1800吨“北合”号,第三艘、第四艘1200吨“东成”“西就”号,航行于天津、青岛、上海和海口、河内、西贡等地,不仅打破了洋商的封锁,更将华南地区造船水平提升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914年至1917年间,凭借2座船坞,广南船坞仅50余名工人,在3年时间就建造交付大小船舶16艘。 1924年秋,孙中山先生与鲍罗廷参观广南船坞,认为船坞规格配置符合海军船坞要求,拟由政府出资收购更名“海军船坞”,后孙中山先生北上逝世,广南船坞的价款久未到位,此事被长期搁置,造船生产时断时续。 2017年7月10日,在广船国际荔湾厂区3号船台建造的最后一艘船——5万吨的化学品/成品油轮“威士比 大西洋”号命名下水,标志着广船国际荔湾厂区搬迁进入到倒计时阶段。观看新船下水,将逐步成为定格在老广们心中的一段历史记忆。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升级为“广州造船厂”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南船坞”重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952年初,广东省内河局出资征收广南船坞及当时的一家小船厂合利隆,建起“广东省交通厅内河船舶修造厂”,扩建了小船坞。按中央指示,在整合了几家船厂后,1954年8月1日,“广州造船厂”正式成立。1954年下半年起,为解决海轮年久失修的问题,又将原大船坞扩建为6000吨级修船坞一座,此时的大船坞长104米,宽18.3米,深7.7米。 1958年召开的并厂大会。(资料照片) 1958年7月9日,时任总理周恩来到船厂视察,作出了“要遵照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教导,鼓足干劲,迅速建成华南造船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造好船,多造船,造大船”的指示。1958至1961年间,广州造船厂相继进行了四次扩建,在第一次扩建中接长大船坞45米。至此,大船坞总长145米,宽24.24米,深7.7米,后主要用作船舶修理。小船坞长70.5米,宽19.4米,深5.7米,后因建设需要,小船坞被填埋。 2002年,又在船坞上增设了80吨龙门起重机。2005年进一步将船坞和吊车道等结构进行升级改造设计。改造后的船坞有185米长,36米宽,9.25米深,已具备6万吨级以下船型生产的能力,为广船国际打响全球灵便型液货船品牌立下汗马功劳。 “广船国际”亮相 2006年,广船国际在该船坞上新增加了一座400吨龙门起重机,项目完工后,打破了以前吊装重量少、坞内吊装次数多、建造周期长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广船国际对该船坞进行了再次改造,将船坞再次接长,使船坞年造6万吨级以下中小型船舶的能力增加了1.5艘。 老照片记录了早期船坞的样子。(资料照片) “母亲船坞”见证船舶工业发展 荔湾厂区的船坞是广船国际最重要的造船设施,可谓是广船人的“母亲船坞”,自1958年扩建之后,六十多年来,见证着中国船舶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峥嵘历史。 第一批木质鱼雷快艇从这里出坞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为了建设强大国防、保卫万里海疆,在苏联的援助下,广州造船厂开始筹建。据老一辈广船人回忆,那时候所有的造船设备设施都得靠自力更生建造,就连扩建这个船坞,也都是动员全厂干部职工肩挑手扛,一砖一石砌起来。 广船人当年用手工挖坞。(资料照片) 在这个船坞里面生产的第一批船就是木质鱼雷快艇,广州造船厂一共生产了12艘,这标志着广州新型舰艇制造的起步,为我国南海海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由于木材资源缺乏,无法大量生产木质船,且这种快艇是攻击型战斗舰,平时用处不多,无法执行日常海防巡逻和护渔护航任务,决定从木质快艇制造转向生产钢壳的高速炮艇。 由于当时这个船坞相对较小,无法满足更加大型的钢质船舶建造,这个船坞后逐渐转为修船用的船坞。 修改装船舶领域立下汗马功劳 在广船国际的档案室里存放着许多老照片,其中有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正是当时船坞在进行修船作业的场景,此时的船坞里正停放着一艘客轮——“玉兰”号。据已退休的广船国际副总经理陈妙根回忆,与“玉兰”号同期在这个船坞里修理的还有“丁香”号、“玫瑰”号、“山茶”号等客船,这批船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船坞中修缮中的“玉兰”号。(资料照片) 据了解,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30年时光里,“玉兰”号一直作为广州至海口运送旅客的主要客轮,往返琼州海峡两岸,它见证了1988年前后各方人才下海南的历史壮景,载满一批又一批闯海人来海南寻梦。也曾无数次驶离秀英港码头,载上那些挥手的人们,看着他们含泪微笑地与海南别离。 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0万人才勇过琼州海峡,演绎了一次世界人才迁移史上的壮举,几乎都是乘坐“玉兰”号客船。那时候,在所有闯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玉兰”号的故事。 该船坞在军用船舶及特种船船舶修理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其中让广船人记忆深刻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向阳红”5号的大修及改装任务。该船改装任务重,时间紧,广船人为了国家利益,通过8个多月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任务,并荣获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广船军修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篇章。 2017年7月24日中午,广船国际荔湾厂区,一艘外形壮观的巨轮从2号船台下水。前来观看下水的嘉宾达到1000余人,是广船国际近十年来举行的最大盛典。这也是广船国际荔湾厂区搬迁之前,在2号船台下水的最后一艘船。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恢复造船生产建成明星船“和平方舟” 进入新世纪以来,该船坞经过扩建之后,可满足6万吨级以下船舶的建造,并又恢复了造船。其中,在该船坞建造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被公认为中国的明星舰船之一,于2008年交付使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定做”的专业大型医院船,其搭载的医疗设施装备达到三甲医院水平,于2009年在海军成立60周年暨多国海军活动中首次公开亮相。近年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多次代表我国到海外执行“和谐使命”系列访问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并作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充分地向各个国家展示了我国的大国形象以及实力雄厚的造船能力。 在完成大量特种船建造任务的同时,该船坞也还作为广船国际主打船型——灵便型液货船的重要生产线之一。特别是该船坞在扩建之后,5万吨级的船舶可同时串联建造一艘整船和一艘半船,采用这样的模式造船,大大的缩短了船坞周期,提高了造船生产效率。 2017年8月24日中午,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船国际荔湾厂区一号船台迎来最后一艘新船下水。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挥师南沙新区“小坞”见“大坞” 今年6月,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启动向南沙厂区进行产能搬迁,预计2018年中全部搬迁完成。广船国际南沙厂区规划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造船企业,占地面积为253万平方米,拥有大型船坞2座,平地造船生产线两条,600吨龙门吊4台、900吨龙门吊1台,规划设计年造船能力350万载重吨。该厂区自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已经建造各类船舶超过1000万载重吨。 广州市南沙区重点项目广船国际造船基地二期总投资额8.9亿元人民币,建设项目包括:分段焊装工场、舾装综合车间、质量控制中心、总装造船台扩建、船体联合车间扩建等。 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广船国际在完成产能搬迁之后,将充分发挥南沙厂区的硬件优势,加大在特种船、客滚船、中小型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舶方向的转型升级力度,重塑 “技术、安全、质量、成本和信息化”五大优势,实现新一轮腾飞。 韩广德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广船国际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特种辅船生产和保障基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船国际因军而生,时刻不忘军工报国的初心,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军工业务,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中勇挑重担。 文:广报记者 耿旭静 通讯员 彭永桂、符致冠、钟伟 瓷砖相关 国际室内设计文化节 临海恒大国际家居建材城 金盛国际家居广场 ,本资讯的关键词:船坞广船造船退休广船国际全媒体荔湾最后百年 (【guoji】更新:2017/11/3 23:53:53)
![]() |